本网成都6月29日电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故事每天都在书写,而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天雄村的变迁,无疑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从1996年浙江对口帮扶的“示范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天雄村用近30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资料图 来源/百度
政策引领,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天雄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从浙江对口帮扶的“输血”起步,到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造血”升级,再到东西部协作的深化拓展,不同阶段的政策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形成“接力赛”式的推进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又注重基层实践的灵活性,确保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天雄村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避免“翻烧饼”式的折腾,让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展开剩余72%资料图 来源/百度
产业振兴,多元融合:让土地生金、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天雄村没有走“单打一”的老路,而是探索出“农业+加工+旅游+电商”的多元产业模式。420亩蔬果大棚、500亩粮油基地保障了“粮袋子”“菜篮子”,归雁工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民宿经济激活乡村旅游,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这种“多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拓宽了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的目标。
更可贵的是,天雄村的产业振兴并非简单复制外地模式,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靠近昭化古城的区位优势、适宜蔬果种植的土壤条件、村民的务工需求等,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能搞“千村一面”,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资料图 来源/百度
治理创新,民生为本: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天雄村在产业发展之余,始终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垃圾收集点改善人居环境,数字乡村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农事服务中心提供机械化服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恰恰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天雄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只有把基础设施建好、公共服务做实、治理能力提升,才能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生活更美好”。
资料图 来源/百度
党建引领,干群同心: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天雄村的蜕变,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引进产业到协调土地流转,从环境整治到文明乡风培育,基层党组织始终是凝聚人心的“主心骨”。村民从观望到参与,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正是党建引领下内生动力被激活的生动体现。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天雄村的经验再次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在于能否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天雄村的“雄起之路”,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迈向振兴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政策、产业、治理、党建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的结果;它不是“等靠要”的被动发展,而是主动作为、创新求变的奋斗历程。
展望未来,天雄村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激活乡村活力?如何让文旅产业更具品牌效应?如何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探索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天雄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也必将更加精彩!□ 文小军 苏东华
本期责编:童铃
发布于:四川省嘉旺网-实盘配资网-三倍杠杆-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