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来到位于山东邹城市东部的农业乡镇香城镇苗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苗马村共300多户、1000余人,土地平阔,适合农业发展。
初到村里,我对能否胜任第一书记心里没底。我跟着村党支部书记马强胜入户走访,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烈日下,几名中年妇女正在拔草。“她们多是留守妇女,收入来源十分有限。”马强胜说,“咱们的集体经济虽然这几年有所增长,但要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红火,还得再突破!”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成为我们的共识。
我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白天一起钻大棚,晚上共同查资料,最终锚定两条发展路径:一是向上求索,积极与山东农科院合作,建设小麦良种试验基地;二是自身挖潜,发展生姜、地瓜等产业,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
发动群众并不容易。推广生姜种植时,村民老董蹲在地头直摇头:“种了一辈子麦子,哪会伺候这玩意儿?”我们请来农技专家手把手教学,同时组织党员带头试种。最终,不少人动了心,决定跟着一起干。当首批生姜以每斤5元左右的价格被收购时,老董攥着钞票找到我:“葛书记,明年我还接着种!”
去年春节假期,正当我们干劲满满的时候,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突如其来。“葛书记,雪把大棚压塌了!”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大面积受灾,村集体经济损失很大。当晚,有村干部开始打退堂鼓:大棚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建议放弃。想到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我和马强胜都不想轻易放弃。我们连夜召开碰头会,分析情况,坚定信心。那段时间,我们每天东奔西跑,找资金、要政策,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大棚修缮。
为解决蔬菜销路难题,我们跑到北京等地找市场。一个暴雨如注的晚上,我和合作社技术员在仓库打包到凌晨3点,浑身都是泥水,干完却相视而笑——首批5000斤订单即将发往上海。如今,我们的蔬菜等通过电商走进千家万户,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去年,在镇党委支持下,我们联合周边5个行政村成立“跨村联建”片区党委,推广小田变大田模式。我们还注册成立共富公司,邀请市司法局组建法律帮扶团,为联建村拟定合同28份,注册商标5个。如今,苗马片区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要干就干实的!”这是我驻村时的承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未来,我将牢记重托,扎实走好驻村之路,用实际行动在广袤田野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为山东邹城市香城镇苗马村驻村第一书记,本报记者孟祥夫采访整理)
嘉旺网-实盘配资网-三倍杠杆-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