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十二,恰逢暑气渐歇、秋意将至,是个“脚踏盛夏、手摸秋风”的绝妙时点。虽说立秋还得等两天才到,但人间烟火已悄然转折,瓜果初熟,稻浪起伏。老话有云:“闰月多食,家有余粮。”这一天的饭桌,既装着夏天最后的热烈,也藏着秋天将至的期盼。家中的大人孩子,哪一个不是在这平凡的日子里,盼个安稳、添点好兆头呢?
闰月,在农历里是个有意思的存在。太阳和月亮的脚步不总同步,农历十二个“望月”一年过完,实际还差点;为了让农业生产不“走歪”,于是三年闰一月、五年闰两月,慢慢调准了天地的节拍。闰六月更是稀罕,平均十九年才有一次,所以村头巷尾总有人惊叹:“闰的是日子,也是天意。”
历史上关于闰月的趣事可真不少。明清时候,坊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小娃闰月生,福禄寿自成。”据说闰月出生的娃娃格外讨喜,不少奶奶还会特意在闰六月十二摆上长命锁、银手镯,盼孩子一世安乐。
展开剩余80%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闰六月十二日》中曾有句:“闰月又添时序长,田园添作养生忙。”说的是农民遇上闰月,作物成熟得多一茬,粮食多了,心里踏实,便把小日子过得更稳当。正如那句传下来的民谚:“闰月闰出小有余,田里仓里见真福。”
乡下至今还保留着“闰月拜老”之俗。孩子会在闰月十二上门看望长辈,给老人送上一双新布鞋或一条香囊。老人心里乐开了花,总会回赠一颗糖、一句祝福——甜得像刚摘下的早熟葡萄。
闰月饭桌:三样食物,三份吉庆
岁月更替,总落在一日三餐里。闰六月十二这天,饭桌上必有“三吃”。许多地方尤其注重家常和时令。
第一吃,新鲜黄瓜炒鸡蛋。六月尾声的黄瓜脆嫩,鸡蛋香滑,下锅时“滋滋”作响,如同夏末再奏一曲清脆的箫笛。黄瓜被视为“清气卫士”,鸡蛋圆润象生生不息,吃在嘴里,凉快又心安。
家常做法:黄瓜切片,鸡蛋打散。热锅冷油,鸡蛋滑炒至半凝再下,盛出,复加少许香油爆香蒜片,翻炒黄瓜,鸡蛋回锅,略加盐即可上桌。简单、利落、鲜香满屋。
第二吃,糯米藕。夏秋交际,河塘莲藕脆生。糯米泡软后,填进藕孔,用红糖熬煮——切一片,清香与甜意缠绕味蕾。藕有“通心透气”之意,糯米团结不散,正好寓意“家人心连心,和和美美”。
家常做法:莲藕切去一头,慢慢塞入糯米,合口牙签固定,放锅中加水和红糖小火炖至糯米熟烂。捞起切片,淋少许糖水,端上桌,一口温润。
第三吃,煮玉米。正逢棒子粉糯,田野空气里都是玉米的奶香。玉米粒饱满,老少皆宜。吃玉米在民俗中有“多子多福”的好彩头,传递着盼儿孙满堂、福泽连连。锅里煮熟滴点蜂蜜,香软可口,空气里都飘着夏天的余味。
闰六月十二这天,老少围坐桌前,咬一口玉米,聊一句家常,“福满堂”三个字不必挂在墙头,早已落在味觉的日常里。
民俗宜忌:3宜2忌,都是人情的温暖安排
在中国人的时间观里,闰月有其节气智慧。“宜”和“忌”,都不是吓唬人的老生常谈,而是代代传下的温和守护。
3宜:
宜拜长辈。闰月十二探望父母长辈,是孝心的表达。给爹娘送碗家熬银耳羹,是“岁月留白,孝心添甜”的小心思。当下再忙,抽空陪老人吃顿饭,是人间最好的闰月祝福。
宜纳新衣。俗话说“闰月添件新布衣,虫啃不进门”。小辈置新衣、老辈送新鞋,图个平安顺遂。衣服不必名贵,干净合身、寓意美好,一如乡村夏夜的凉风,轻盈自在。
宜晒粮食。闰月粮仓丰盈,是天意,也是勤劳的回报。农村人家这几天多晒谷子、豆粮,预示“仓廪实而心安”。就算在城市的小阳台,挂几串玉米干、摆些干货,也是对生活的敬意。
2忌:
忌搬家动土。老话说“闰月动宅乱,家中少宁安”,并非迷信。闰月本为调序之时,气候多变,易出小状况。新居新地,等过了闰月时节再做决定,是给自己留个缓冲,也顺了自然之意。
忌办白事大礼。闰月十二不适宜操办丧事或大操大办。乡下老人讲,人逢闰月重生气,慎重喜丧之间的转换。这样做,是给在世的人多留念想,也让逝者得以安宁。
这些宜忌,其实都是贴着生活来的体己话。有人曾讲,守住这些规矩,看似麻烦,实则给彼此多留一份温柔和照拂。闰月多一天,其实也是笃定平常日子的好时光。
福气是一碗热粥,也是一次慢慢的团圆
闰六月十二,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悄悄流转着人生的温度。有人说:“人间的福气,不是天边的神奇,而是自家烟火里的细水长流。”每一次顺应节令、每一顿恬淡饭菜,都是和天地、和家人、和自己的一次握手言欢。
闰月福满堂,既是老话更是心愿。如今日子快节奏,谁不是“忙里偷闲”?偶尔静下心,吃一小碗糯米藕,陪父母聊聊时令的变换,晒晒如金的玉米,仿佛连时间都柔和了。家人分享到一个桌边,欢喜多了,烦恼都能化成清风吹远。
日子不过如此:好好吃饭,陪陪家人,顺应节气,心安即福。愿每个闰六月,都闰出你我的小确幸;愿每一次多出来的日子,都是余生最温润的赠礼。
“日头再长,也挡不住人心的火热;时节再变,也冷不掉家的温存。”
发布于:安徽省嘉旺网-实盘配资网-三倍杠杆-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