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徙木立信。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商鞅通过诚信来立威和实施变法,赢得人民信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商鞅以其独特的领导智慧,洞察人性的高超手法,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也使他的变法得以顺利实施,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旧有的社会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的快速发展需求,而变法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商鞅深知这个道理,但他也深知人心背向的力量和人性的优劣,要想变法成功,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
于是,他决定从诚信入手,实施变法。他让人在城门口放了一根木头,并在公告牌上写道:“谁能将这根木头移到城门另一侧,将给予十两黄金的奖励。”人们看到这个公告后,都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理解、不敢相信,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这么多黄金的事情,仿佛觉得是“天下掉馅饼下来”的闹剧而已,不可能真的兑现。
商鞅的这一举动,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个人照他的意思做了,立马得到了十两黄金的奖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商鞅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因此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信任。人们逐渐开始相信商鞅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他的变法也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展开剩余66%随后,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教育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秦国逐渐走向了强盛之路,变得越来越强大。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徙木立信”的故事就这样被写入史书,流传至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象征和代名词。它告诉我们,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和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以诚信为基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重视诚信、提倡诚信、践行诚信。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以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信誉、信用形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市场经营竞争中,一些人却视“诚信”为敝帚,极不珍惜;君不见言而无信、背信弃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暗度陈仓、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货不对板、损人利己的人和事已非个案,让人防不胜防、叫苦不迭。
一些行业与阶层之间,甚至无形中建立起了一种你不信我、我不信你的“互害”模式,让良好的人际信任互动变成了尔虞我诈的“竞技场”;我见过一些不良商家和商贩,有的自己不吃自己喂的猪,有的自己不吃自己养的鱼,有的自己不吃自己种的菜,有的自己不喝自己生产的酒......原因是在种养和生产过程中,为了缩短商品成型和销售周期及时长,获取更大利益,添加了一些激素类的“成长剂”或喷洒了某些不利健康的药物......自己趋利避害,而把“祸害”抛向民众,这就是他们心里的“鬼”;最终带来的互损互伤、互怨互怼,社会和谐氛围的丧失,着实令人可憎可惜。
徙木立信的故事提醒和告诉我们,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智慧和领导力。只有具备诚信品质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以商鞅为榜样,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诚信品质,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成为生活中、市场上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那个人;如此,整个社会和阶层才会美美与共、和衷共济。
☆ 本文作者简介:杨德振,中共党员、复转军人、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现为酒店高管;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杂文、诗歌、散文随笔数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两部企业管理专著。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发布于:北京市嘉旺网-实盘配资网-三倍杠杆-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